In the afternoon of October 23, 2019, 38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Macau visited Macau Coloane Prison. The visit was organized by Professor Jianhua Xu,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M. As one of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the cour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is visit provided a rare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learn crimes and social problems in Macao. Several MA and PhD students also joined the trip.

10月23日下午,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師生在社會學系系主任徐建華教授的帶領下,共38人走訪參觀了澳門路環監獄。是次參觀活動作為本科生課程社會分層與不平等的課外實踐活動之一,為大家提供了課外觀察和近距離了解澳門監獄的機會。

抵達路環監獄後,師生們在獄警帶領下穿過守衛森嚴的兩道關卡進入監獄內部,此時獄警一併介紹獄警日常工作時進入監倉所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即要經過層層嚴格的檢查,如手機等電子設備均不可帶入監倉。接下來,師生一行觀看了路環監獄的簡介影片。據介紹,路環監獄是澳門懲教管理局的下屬機構之一,其他下屬機構還包括少年感化院和行政管理機構。路環監獄由男子監倉區、女子監倉區和警衛樓組成,其中第九座監倉區屬於特別囚禁區,設於澳門保安部隊高等學校旁邊,以囚禁需要被特殊隔離的犯人。監獄現共有六百多獄警和來自內地、香港、澳門以及外籍的一千六百多名服刑人員,獄警與服刑人員的比例雖遠高於大陸和台灣,但低於香港。近年來,因與賭場相關犯罪(如高利貸等)案件的增加,監獄不時會出現服刑人員爆倉的狀況。基於此現狀,澳門政府正在籌建另一處監獄設施。除囚室及醫療室外,路環監獄內還設有課室、工廠與多功能室等,以在實行監禁和滿足服刑人員基本需求的同時,為服刑人員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訓以幫助其日後重返社會。

此後,師生們對監獄各項設施進行了參觀。首先參觀了服刑人員的室外活動區即放風區。每位囚犯每天有四十五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可在此活動,期間他們被允許在吸煙區吸煙。其後參觀了單人囚室。單人囚室一般供服刑時間較長的人員使用,囚室內部設置有鐵床、桌椅、水池、廁所、壁燈等基本設施,並配有兩個透明箱以存放私人物品。囚室区配有二十四小時監控設施與巡邏獄警,以便進行嚴密監視。有同學認為,雖單人囚室活動空間較為狹窄,但可以看到書籍和樂器整齊擺放,房間整體環境相對整潔。接下來,大家參觀了監獄手工課室,獄警介紹說,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服刑人員的耐心,磨練其心智。同學們在雕刻室裡看到許多由服刑人員精雕細琢而成的手工藝品,在紡織間看到他們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小物件。此外,獄警介紹道,服刑人員每日食用監獄發放的標餐,使用集體浴室進行沐浴,通過探訪室或多功能廳聯繫親朋,在生病的時候可以到醫療室接受治療。範同學在參觀後表示:“路環監獄雖然空間緊湊,但仍具有較為完備的設施給予服刑人員基本保障,監獄室內的風扇、囚餐的營養配比、囚室內的壁燈等細節亦能體現監獄的人性化。” 在參觀途中,大家被在放風區域排練“舞獅”的服刑人員所吸引,詢問之下得知服刑人員在為春節期間的表演做準備,由此可見,路環監獄對服刑人員的精神文娛生活也有一定的重視。

在參觀的過程中,同學們對獄警工作所面臨的壓力、單調和危險性有了直觀的感受。除了在工作時間內獄警被禁止攜帶諸如手機等一切電子用品外,由於監獄的構造密閉且沒有冷氣,也造成獄警的工作環境較為悶熱,而監獄內繁複的關卡與逼冗的空間亦使得獄警長期處於空間壓迫感之下。此外,這份職業也需要承受較高的心裡與精神壓力。一位獄警透露道,“每年都會有很多人離職,我們工作的壓力也比較大。”然而,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份職業的時候,這位獄警篤定地回答道:“總有囚犯在走出監獄後融入了社會,當你幫到哪怕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這番話讓吳同學很有感觸,她說從中看到了獄警們的信念和支撐他們工作下去的力量源泉,即讓服刑人員變得更好,對社會作出奉獻。

許多同學表示對路環監獄在幫助服刑人員重返社會方面所作的努力印象深刻。路環監獄在幫助服刑人員重返社會的努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由監獄內專業人員為囚犯提供回歸社會提供中小學的學校教育及職業培訓,以幫助其獲得專業資格證書(不註明其服刑人員身份)從而助力其出獄後重返社會。二是通過售賣作品、積極工作等方式獲取報酬,以購買自己的生活物品或積攢日後積蓄。三是監獄通過舉辦活動等方式與外界社會互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外界觀念,以促進社會對服刑人員的接納與包容。馬同學表示對路環監獄所強調的“重建新生”這一理念感受頗深,此次活動使她對服刑人員重返社會所面臨的困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意識到服刑人員在重返社會時,需要家庭、社會、朋友和社工等多方面的支持才可重新融入。由此她聯想到在越軌社會學的課堂上,Robert Merton的Strain theory所述,當個體無法通過社會制度支持的手段獲得社會文化推崇的價值目標時,犯罪是適應社會的管道之一。“雖然個人的責任不可推卸,但我們依然需要意識到犯罪行為背後存在強大的社會結構力量,而且這些結構性的因素可能會持續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影響。”她說道。

同時,有同學注意到監獄對服刑人員重返社會所提供的幫助有一定局限性。範同學說他認為這種局限性存在於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由於資源有限,只有表現優秀的服刑人員才能獲得日後工作的崗位,而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出色的台灣,則以對口的形式盡可能為每一位出獄的服刑人員人提供工作機會。此外,由於空間不足,監獄很難有條件為其提供更豐富的社會培訓,使得服刑人員接觸的領域趨於單一。第三,監獄具備矯治服刑人員的功能,但當問及警員澳門服刑人員出獄後的再犯率時,警員表示並不清楚,或許說明監獄在矯治效果的跟進及評估方面還不甚完善。”

提到監獄,大家所聯想的多是與犯罪、服刑人員、失去自由等刻板印象,而參觀監獄,往往成了警示教育他人切莫犯罪的手段。但對同學們來說,這次參觀更像是一次對固有偏見觀念的化解。正如吳同學所說:“當自己真實的參觀了一次監獄之後才覺得監獄和自己想像中的監獄不一樣。我一直以為監獄是懲罰罪犯的地方,是陰森寒冷的地方,是令他們痛苦悔過的地方。所以當我進入監獄,看到監獄的生活環境和自己想像中的格格不入以及了解監獄的生活之後,我是帶有不可置信以及疑惑,為什麼罪犯會有一個相對他們本身來說這麼好的生活條件,這難道不是對別人的不公嗎?但是當我經過獄警的講解後,意識到了自己本身所帶有的歧視和偏見。這次的參觀令我改變了這樣的想法,我意識到,雖然是服刑人員,但他們也應當有再享受陽光和自由的機會,監獄比起懲戒更像是救贖,像是他們的第二段人生的起點。”